人离不开粮食,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。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,珍惜粮食、勤俭节约应该是始终不变的态度。
近日,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。草案分别对食品和食品浪费的定义、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、政府及其部门职责、各类主体责任、监管措施、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,制止餐饮浪费即将从道德约束为主走向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并重。
粮食是拿来吃的。然而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,加之受到一些不良文化、面子观念和传统婚丧习俗等因素影响,餐饮浪费禁而不绝。有的把一桌子琳琅满目的菜品视为“热情”,甚至把吃不完、剩得多视为“有面儿”;有的觉得鸡鸭鱼肉太稀松平常,吃点野味、喝点陈年方显“档次”;还有的搞大胃王“吃播”,用暴饮暴食的丑态来吸引眼球。这些传递畸形饮食文化和铺张浪费价值观的行为,必须坚决摒弃。
有人说,“餐桌是观察社会风气的窗口”,不无道理。伴随着红白喜事餐饮浪费而来的天价彩礼、铺张浪费、低俗婚闹、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,让淳朴的社风民风受到冲击。
制止餐饮浪费,必须厘清一个观念,浪费不仅是个人的事情,更关乎公共利益。粮食越增产,物质越丰富,越要深知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”。那些被浪费的、不被重视的粮食,是劳动者辛辛苦苦种出来的。让我们珍惜粮食,涵养出理性、节制的饮食文化,真正认识到简办红白喜事并不是寒酸小气、家常便饭并不是不够重视、菜量恰好并不是感情生分,简朴才是生活的至味,把勤俭节约当作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树立正确饮食观,要坚持规范与引导并重,法治与德治相促进,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规定,积极倡导合理、健康的饮食文化,建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长效机制,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,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、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。同时,要加强宣传教育,切实培养节约习惯,让人们在厉行节约中涵养“恒念物力维艰”的道德品质,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与劳动者的付出,形成爱惜粮食、尊重劳动的行动自觉,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、节约为荣的氛围。
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是我们从小就背诵的古诗,“粮食要到肚子里”“碗里不能剩一粒米”是我们从小就受到的教育。时代在变,人与粮食的关系没有变,对待粮食的态度更不能变。(中国纪检监察报 陈军)